图为年宵花产品。 盒马花园供图
库布齐沙漠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这里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地下水源洁净,为培育蝴蝶兰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具有输欧标准的连栋智能温室大棚,设有一万级无菌蝴蝶兰组培中心和自主培养基地,以及成立蝴蝶兰杂交、克隆组培的研发团队……2022年9月,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沙漠盒马村正式挂牌,一期占地面积约4.4万平方米。
沙漠盒马村培育研发中心蝴蝶兰组培负责人刘金婵介绍,引进优质品种后,科技人员开展组织培养,把蝴蝶兰的花苗抽梗。“蝴蝶兰抽梗后,能让一支梗培育出1000株蝴蝶兰。”
蝴蝶兰组培的无菌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堪比医院的外科手术室。接种室的技术人员在玻璃操作台前,为蝴蝶兰的芽做着“克隆手术”,以达到增殖的效果。“整个环节,人的皮肤组织不能接触幼芽。”刘金婵如是说。
娇贵的蝴蝶兰“婴儿期”就要生活在瓶子里,从母瓶到子瓶,一共需要在玻璃瓶中生长8至12个月,但它却在科研人员的精心照拂下,具备了抗性强、生命力旺盛、花朵艳丽、花期长的新品种特性。
“沙漠蝴蝶兰”基地的花每天要享受12个小时的“日光浴”,并采用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培育技术,让蝴蝶兰种苗全部“住”在恒温的可移动式植床上。
数据显示,蝴蝶兰组培中心成立近3年,可年产蝴蝶兰种苗1000余万株,每年研发、推广10至20个新品种。目前,“沙漠蝴蝶兰”基地有220多万株种苗,100多个蝴蝶兰品种。
如今,“沙漠蝴蝶兰”的成功培育打破中国“南花北调”的现状,可以实现反向输出,将内蒙古的蝴蝶兰调运至上海等基地,进行催花,最终开进千家万户。
做过小学音乐教师的“90后”张佳磊,如今是这些“沙漠蝴蝶兰”的“奶爸”,看着这些争奇斗艳的花朵,作为当地人的他感叹,以农牧业为主的杭锦旗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没有特色农业品牌。“能在北方沙漠里种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高附加值植物,且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这对当地来说可谓是个奇迹。”
目前,“沙漠蝴蝶兰”基地有当地产业工人、管理人员共计150人,人均月收入可达5000元人民币。
盒马花园负责人履言介绍,随着物流运输条件成熟,“沙漠蝴蝶兰”从内蒙古运到北京,甚至比云南鲜花北上用时更短。
履言说,“沙漠蝴蝶兰”基地计划用3到4年的时间,扩建至现有面积的3倍,同时完备科技设施、加强科研实力,提高产量,将重年宵场景的蝴蝶兰变为四季销售。(完)
回家,过年!****** “啥时候回来呀?” “啥也别买,你回来就行。” “到哪啦?” “不着急,等你们回来吃饭!” ……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 最想念的人是谁? 一位母亲在院子里 一遍一遍地扫着自家大门口, 时不时看向门口的路。 不知过了多久, 一名男生背着吉他出现在门口, 母亲激动地抱住儿子, 儿子抱起母亲,转了又转。 男生接受采访时表示: “后来,我在监控里看到, 妈妈在门口等了有三四个小时, 眼泪哇哇地流……” 一女子和看养自己长大的大伯说 过几天带着一家回去过年。 第二天, 监控里看到大伯在庭院里洗洗晒晒, 床单被子晒满了院子, 直至把全部被子晾晒好后, 朝着监控深深望去…… 一女子驾车返乡, 因堵车严重且已是凌晨, 便未通知家人自己的位置。 到达时, 发现12名家人站在路边等候。 女子说: “很感动, 这真的是我一点也没想象到的!” 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过年, 两个孩子得知消息便一直在家等待。 一直没睡的孩子们听到父母的声音, 立刻飞奔出来, 一头扑进父母的怀里。 父亲表示: “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大委屈, 看到那一刻,真的什么都值了!” 一对双胞胎萌娃站在门口, 看到爸爸回到家的那一刻, 她们惊喜尖叫,手舞足蹈, 嘴里一直叫着 “爸爸爸爸……” 一名在外务工的女子 瞒着爸爸提前回家。 当傍晚天黑, 干完活回家的爸爸 突然看到她从屋里走出来, 两只手握紧,一时间忘了说话, 脸上绽放出淳朴又惊喜的笑容。 “怎么可能还会有石榴呢?” 一名男子回家, 发现父亲将石榴埋在沙土里, 专程等自己回来吃。 男子表示, 父亲将这些石榴从中秋埋到了元旦, 拿出来吃的时候还很新鲜。 一名女子悄悄回家过节, 开门的姥姥认出后, 上前一把抱住外孙女, 激动得不停地拍打着她。 这一抱,胜过千言万语。 小时候, 总想着离家远一点, 以为这样才会有自由, 不用每天听长辈们的唠唠叨叨。 长大后发现, 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每一句唠叨,其实都是关心与爱, 在外奔波的辛苦与劳累, 在回到家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我们总会绕啊绕, 绕几千里路也望向归途……” 相聚、拥抱、惊喜、泪目…… 总有一刻让你感受到 回家的意义。 春节临近, 有人盼你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 你今年在哪儿过年? 哪一瞬间让你觉得“回家真好”? 评论区聊聊吧!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中新视频、人民视频、新华网、九派新闻等
|